2014年11月06日
电子菜箱:本土电商“领鲜”突围
“网上一点,楼下菜箱取菜”,在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些小区,居民打开“电子菜箱”,就可以取到预订的蔬菜。这是由武汉家事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启的“电商+冷链快递物流+智能终端取货”的生鲜农产品商业模式。
与传统的流通方式相比,“电子菜箱”有哪些优势,现实效果如何,其发展还存在哪些瓶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探究。
基地直采、冷链快送
消费者注册成为会员后,在“家事易”电商平台上或通过电话可订购生鲜农产品。公司根据订单对来自基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配送。菜送到“电子菜箱”后,消费者会收到提货短信,在菜箱上刷卡即可取菜。
谈到创办初衷,“家事易”公司负责人表示,在生鲜行业,付出绝对劳力的菜农在整个链条中收益最少。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农产品“卖难”表明,农民面临的闭塞信息环境亟待改变。“家事易”希望通过控制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
武汉洪山区、东西湖区郊区菜农以前是将菜卖给批发市场,现在开始由村里跟家事易公司签供货合同。“公司自己基地的蔬菜,从采摘到配送,最快的6个小时就能完成。”家事易公司董事长曾传学说:“现在还只是单纯的供货关系,以后会让菜农与市民对接,爱吃什么,就种什么。”
“家事易”的主体消费群是三类人:腿脚不便的老人、带小孩的妈妈、年轻白领。据湖北农业厅市场处一位经常光顾“家事易”的工作人员说,小区菜店的菜价贵,关门又早,通过“家事易”,前一天下午订,可选择次日的早、中、晚3个时段取菜,非常方便。
家事易公司对所配送的生鲜农产品提供三重质量安全保障:基地直采,检测合格的才能进入加工环节;从保鲜库到配送车再到“电子菜箱”,全程冷链;信息化管理,全程质量追溯。
“电子菜箱减少了流通和销售环节,有助于降低成本。据武汉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菜箱”的菜价可比超市便宜10%以上。
从遭遇“不叫座”尴尬到迎来政策转机
2010年“家事易”试点“电子菜箱”时,国内电商鲜有涉足生鲜领域:大物业对生鲜电商感兴趣,但对于毫无名气的“家事易”,多半存疑;中小物业动辄提出几千元的“管理费”。2011~2012年,“家事易”进驻社区很有限,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随着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开展,“家事易”模式逐渐引起关注。2011年,“电子菜箱”被武汉市农业局授予“净菜上市工程项目”称号;2013年6月,“家事易”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电子菜箱”同蔬菜直通车、社区蔬菜便民店一起,被纳入武汉市三大“直销菜”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如今,“家事易”已在武汉850个小区设置了1100多组“电子菜箱”,发展会员15万个。
走好市场之路仍需破解难题
通过3年多的运行,“家事易”的模式日益清晰,生鲜电商平台和同城冷链物流开放平台也走向成熟。但是,其进一步发展仍有不少困难:
前期投入大。前期冷藏设备投入大,加上网络技术、车队和江夏种植基地,耗资将近1亿元。据测算,只有“电子菜箱”利用率达60%~80%、日订单量达8000单,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直到今年年底才有可能接近盈亏平衡。
运营成本高。受成本和空间限制,布点少,推广难,订单金额小,但配送要求高,运营成本难以降低。
设点布局受限制。大部分设在物业功能健全、安全性好的成熟现代化社区,500户是基本要求,因此只适合城区内配送,覆盖程度不高。
客户群体认知度不一。有些消费者虽然成为会员,但所用不多,集贸市场采购仍是首选。
此外,“家事易”在前端供应链建设及整合、第三方物流管理方面还存在“短板”,这也是大多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共性问题。
“家事易”负责人希望政府部门能帮助解决“电子菜箱”设点问题,参照“蔬菜直通车”的优惠政策给予扶持。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涉及到生产、流通和销售全链条,其中,对生产环节的整合是持续经营的关键。在这方面,台湾精致农业提供了经验——在以需定产的情况下,市场告知需要什么样的农产品,并提供种子和施肥用药等方案,生产者按市场要求生产,实现“菜园子”和“菜篮子”的无缝对接。彼时,农业将成为集生产、农耕文化体验、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和生态建设多功能于一体的城乡互动乐园。
来源: 中国冷链物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