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2日
食品安全,从建立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开始
近几年的两会上,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提到,在产品上,要更多地运用新技术、新资源、新原料来保证更安全、更可靠的产品生产;在区域结构上,应特别注重推动行业内的均衡发展。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全产业链的发展,从原料基地、运输到末端储存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如发展冷链物流就是提升和发展产品质量的重要切入点。
近年来,虽然我国消费水平整体提升,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行业却屡遭质疑,福喜过期肉、顶新“黑心油”、昆明毒米线等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显示,82%的公众都高度关注食品安全,而38%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过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敲响警钟,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维护公众健康与安全,完善突发性的食品安全公共责任应急管理机制,并保障大众的食品安全责任问题,成为政府与消费者时下最关心的问题。
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已高度重视,并陆续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食品市场。但食品物流安全仍是许多食品生产企业的短板,食品腐烂变质是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冷链物流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更是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市场开发的重要时期。
一个完整的食品冷链体系是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组成。冷链物流要求食品在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但由于我国食品冷链尚未形成完整体系,部分产品在流入市场后存在冷链中断的现象。我国农副产品流通量中80%以上的生鲜食品是采取常温保存,个别国外媒体把中国冷冻冷藏供应链定位为“昂贵易耗损食品,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要想消除此类的负面评价,必须长远规划,从建立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开始。
此外,政府监管的不利也是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频发的原因之一。比起冷链物流,我国政府更注重对于食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的把控,而忽视了冷链过程中的监管以及问责。据统计,仅2013年,我国就发布了冷链相关标准(国标、行标、地标)50余条,但冷链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或改善。一方面,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出台的冷链标准大多是推荐性的,而非强制性,这对于部分缺乏责任心的企业并非造成约束力。
食品在运输过程中,保鲜是重点,也是难点。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场,“十二五”期间,食品零售额、餐饮收入预计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新鲜冷冻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供需不平衡给冷链物流市场带来了无限商机,但能否把握机会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一个保证食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的供应链系统。同时,政府的有力监管也将维护整个食品行业的有序发展。
来源: 中国冷链物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