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30日
新品|纳米“智能标签”问世 食品药品冷链可实时监控
8月19日北京电:在中国包装联合会8月19日于北京举办的“无菌包装产业发展论坛”上,一种新型的“智能标签”受到了百余家媒体的广泛关注。这款全球首创的纳米“智能标签”将开启智能包装新时代,为国人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驾护航。
近年来,随着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断被曝光,食品药品安全状况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购买食品药品时大家习惯于靠生产日期判断其是否变质,而以牛奶、疫苗为代表的需冷链运输的食品药品,单靠生产日期无法监控质量,成为了盲区。
对于食品药品的冷链全程监控问题,将随着“智能标签”的问世将得到有效解决。采用纳米技术的“智能标签”附着于商品的外包装,通过由绿到红的颜色渐变,直观识别出质量是新鲜或变质。
记者了解到,该“智能标签”可实时、可视化、精准监控食品和药品的储运和保存温度,保障食品和药品的品质安全。标签的监控范围在-10°C至70°C,基本满足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疫苗运输标准(48小时内保持温度-5°C到43°C)。
此外,“智能标签”还具有五大国际首创领先优势。一、成本低廉,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疫苗热标签VVM(VaccineVialMonitor)相比成本降低80%以上,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二、安全便捷,成分安全,实现非接触式、非侵入式的质量监控;三、直观显示,通过标签颜色直观掌握产品质量状态;四、兼容性强,可与各类外包装材料兼容,根据产品包装形态和需求设计定制。五、应用广泛,颜色变化周期根据具体产品保质期和温度要求,在几小时到几年范围内精确设定。
据悉,该项技术由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发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北京大学参股企业北京镧彩科技有限公司历时两年时间,进行工业化中试科技攻关,成功研制了世界首款智能标签,已经具备市场化推广条件。其基本原理是,随着时间推移,金属银逐渐沉积在金纳米颗粒上,形成厚度连续变化的壳层,改变了纳米颗粒的尺寸、形状和化学组成,从而使标签改变颜色,且其变色速率与时间和温度精准耦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利技术首席发明人、北京大学教授严纯华在论坛上介绍了有关技术研发的背景。他表示,这项实时监控“易变质物品”的国家发明专利,是功能纳米材料领域的科技进步,随着这项技术研发的继续深入,将为食品药品智能化包装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跃中表示,加强科技研发,采用高新科技实现包装智能化,是推动我国包装业的技术升级、发展民族包装业的重要手段。
留美归国的基因学专家、北京镧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伟博士在论坛上介绍说,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正积极推动该项技术的产业化。“智能标签”的市场化应用,将向冷链上下游追踪,整体监控从生产、运输到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可全面监控食品饮料、药品疫苗、化妆品等各种常见易变质产品的质量,全程为生产方、物流方、销售方、消费者提供良好可靠的服务和保障,为产品品质保驾护航。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包装联合会无菌委员会与北京镧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推动有关专利技术在包装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积极探讨建立新的包装标准,推动我国包装业向智能化提升和发展。
来源: 冷链物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