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6日
包装蔬菜销量暴增,生鲜标准化的机会来了?
新冠疫情的爆发,再次给全民上了一堂公共卫生的安全课。病毒面前,我们在家勤洗手,出门戴口罩,避免与人近距离接触,除了个人的安全防范措施,新冠疫情是否能在公共安全方面为行业带来新的思考,推动新的变革,更值得从业者深思。
安全性引爆了预包装生鲜
俗话说,病从口入。零售行业作为向百姓提供三餐食材的民生行业,向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食品安全与卫生更被消费者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上。
尤其对于消费者高频购买的生鲜商品,从源头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采摘、装箱、运输、分拣、上架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小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因此企业的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成为商品安全重要的把关者。
食品质量检测这一道程序,若放在平时来说足够让消费者安心,但面对主要传播方式为飞沫传染的疫情,在分拣环节进行的安全检测显然力度有些不够,相较于食品源头的安全问题,消费者更担心商品在卖场挑拣的过程中受到病毒“袭击”,从而使商品成为间接传染源。
这种情况下,预包装蔬菜开始发挥自身的价值,在预防散称蔬果成为间接感染源的问题上,将蔬果包装售卖成为一种解决方案。
新冠病毒附着到蔬菜、肉和水果上,理论上确实有一定可能性,但存活时间不会很久,并且会随着高温蒸煮失去活性。
即使这样,在自我防护上慎之又慎的消费者仍然不放心,面对随意挑选的散称商品,戴着手套选购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回家后蔬果也会多冲洗几遍。
预包装蔬菜的优势不仅在于杜绝商品变成传染源上,更重要的是,包装好的蔬菜能够省去消费者称重排队的时间,满足了消费者“即拿即走”的快速购买心理,避免人群扎堆集聚,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
“我们从2月1号开始就将蔬菜全部打包、贴好价签进行售卖了,顾客就不用再去排队称重了,也不用接触我们的计价员了,减少了顾客在卖场的逗留时间,对疫情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控措施。”黑龙江比优特集团董事长助理刘文亮对龙商网&超市周刊说。
从2月开始,黑龙江比优特、洛阳大张、南阳万德隆等企业陆续对蔬菜、水果、散货及面点等民生商品进行包装销售,同时承诺预包装蔬菜与散称商品同价。
2月10日,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做出规定,要求大、中、小型超市对蔬菜、肉类、水果等食品采取预包装式销售,提前将商品进行定量包装,称重后贴好价签再进行销售。直接食用的散装食品必须使用加盖容器或者非敞开式容器盛放,避免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随意挑选。
在新冠疫情的持续下,越来越多的商超企业也加入蔬菜包装售卖的大军之中。
当下:标准化依然是难题
在疫情带来的“宅经济”下,多家企业已经开启“无接触配送”的商品线上配送模式,预包装蔬菜能更便于商品线上配送,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实体商超的配送效率。
更便捷的购物模式背后必定由一个更复杂且精细化的运作系统在驱动。相比散称商品,将蔬菜包装售卖对企业在人力、成本及效率上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疫情发生前,预包装蔬果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改变商品消费结构的影响较小。正因为习惯购买预包装蔬果的群体占比很小,对于后台分拣包装的运营要求较低,所以大部分商超在卖场划分出一列风幕柜就足以满足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
但在疫情期间,当蔬菜全部打包出售的应急预案遇上暴增的购物需求时,对于净菜售卖经验较少的门店,人手不足、材料不够、缺少自动化设备、人效低等问题则会接踵而至。
资深零售人曾任职沃尔玛的张俊在接受龙商网&超市周刊采访时表示,“面对旺盛的购物需求,无法自动化、规模化成为实体商超的痛点之一。而生鲜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非标准化商品,这决定了它在标准化道路上的高难度和高复杂性。”
此时,一直以来推行包装生鲜的合肥生鲜传奇企业就显示出了独特的价值。
为了实现生鲜制品化,从创业起到现在,生鲜传奇始终坚持企业运营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在企业发展中频繁打磨标准化的流程与制度,将所有环节串连在自动化的链条上,这背后代表的是高标准化程度下的高效率。
生鲜传奇的配送中心内,一半以上都是进口设备,自动化加工设备非常领先,在人工分拣与清洗后,商品的打包、称重、贴价钱、封口都由自动化打包设备完成,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
经历了漫长的沉默时刻,消费了大量的沉默成本,疫情之下,这一套高标准的商业模式使生鲜传奇的优势凸显出来。创始人王卫认为,市场禁止活禽售卖,包装食材更加安全,这是巨大的商业契机。
而对于在商品包装上标准化不高的企业,只能以更高的成本与疫情作战。
“生鲜全品类、全链条的打通和标准建设是一盘大棋也是一道难题,很难一蹴而就,企业不妨先从单品开始突破,先从企业标准开始起步,比如,只做橙子、只做鸡蛋。”张俊认为,“用标准化打造品牌,赢得客户和市场,然后再利用品牌效应去影响供应链上游,这个标准化的过程就是生鲜工业化的过程,这是很多企业未来必须要走的路。”
未来:品牌化或是一条出路
从商品流通的角度看,预包装生鲜会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这毋庸置疑。
但在成为主流趋势前,预包装生鲜需要经历多长一段蛰伏期,还不得而知。
有人认为,这次新冠疫情会加速预包装生鲜的发展,从目前来看确实如此,但需要存疑的是,这一段时期的加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会在疫情结束后回归现状。
预包装生鲜确实减少了挑拣过程中的污染,在购买及配送过程中非常方便,预包装生鲜更便于冷链物流,在商品装卸环节可以直接使用叉车作业,降低了物流中的损耗,也会缩小门店的陈列空间。
“对于未来的发展,将预包装生鲜逐渐品牌化或许是一条出路,高品质的预包装生鲜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对龙商网&超市周刊说道。
“品牌的建立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但包装却是产品的外衣,是消费者认识品牌的第一步。”中国包装联合会专注于研究生鲜包装的刘景涛告诉龙商网&超市周刊记者,“生鲜种类繁多,且受制于大小、形状、水份、温度、存储条件等多种因素,在包装设计、材质选择等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品。好在近几年包装工业技术的进步,使众多生鲜产品从源头就注重包装,减少了物流环节的挤压破损,更有一些包装企业生产具有保鲜功能的包装材料,抑制生鲜产品的呼吸和微生物增长,这既延长了保质期,又让生鲜产品有了形象,还使其品质得到了保证。”
但不可否认的是,预包装生鲜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一旦脱离冷链环境后,预包装生鲜的实际保质期可能会缩短,商品的销售周期则会更短,也不适合消费者大规模储藏,目前,这是一道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
张俊认为,“预包装生鲜是分级而定的,不同级别的商品在价格与品质上也存在一定差距,这就取决于商家对于预包装产品的经营思维。目前在预包装生鲜市场上鱼龙混杂,好坏掺卖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受思维定式的影响难免会对预包装生鲜存在一定的偏见。”
他同时还强调了成本问题,“目前,预包装生鲜普遍价格都较高,多数消费者仍对价格有一定敏感度,若后台运营无法规模化与标准化,成本难题仍将横亘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但实现规模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企业经历漫长的沉默期。”
虽然疫情期间预包装生鲜的销售很旺盛,但对于商品销售结构的影响较小,并不是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距离井喷期,预包装生鲜仍有一段距离。
来源: 超市周刊